着力突破传统思维,倾力打造“数字质监”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 理论探讨  
摘要: 文章来源:

一、 前言

汪洋书记指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广州市质监系统的实际出发,摒弃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是检验解放思想与否的根本标志。突破传统思维,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是倾力打造“数字质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信息化工作现状

我局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起步探索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至2004年)。我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分系统建设,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在近10年时间里,尤其是我局2002年市局机关大楼搬迁后,信息化工作速度不断加快,先后完成了多个业务和辅助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建设了质监专网、网站和数据中心,基本实现了计算机配置的普及化,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和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培养了一批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服务由市局统一管理,各直属局作为用户直接使用,各技术机构的系统建设自行负责,按要求提供接口,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化资金基本依靠办公经费或其他方式统筹,总投入超过1000万元,以硬件配置为主。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各业务系统规模小,功能单一,基本为10-20万元的小系统;二是各系统各自为政,无法互联互通;三是业务系统应用水平较低,建设不规范,业务工作规范化程度较差。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2004年底,信息化工作归口办公室管理,根据市局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出口”总体思路,我局从总体框架和顶层设计入手,通过统一规划、标准建设着力解决系统分设带来的数据孤岛和数字鸿沟问题,实现了单点登录、统一权限管理。在近4年时间里,我局全力推进了2006-2008年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以“数据整合,协同办公”为核心提出了信息化的发展蓝图和工作目标,规划顺利通过了广州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投资概算约3000万元。在总体规划框架下,我局编制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一期及一期完善项目建设方案,并经市信息办批准实施,落实并完成投资的966.97万元。目前,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一期项目已经全面建成,特种设备、标准化、稽查执法、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模块已经上线运行,形成了门户网站前台受理收发、办公自动化分发和业务模块网上处理一体化机制,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目标,实现了半数业务“数据共享、协同办公”。一期完善项目建成后,我局将全面实现业务整合和协同办公,形成市局与区局数据共享、行政机关与技术机构数据交换的数据互联体系,为二、三期项目应用层的建设应用奠定基础,并为数字质监建设提供核心层架构,成为“数字质监”体系的内核层次。

三、 国内外信息化工作经验及其启迪

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国际和国内的各级政府部门均致力于发展政务信息化的政策,国内外成功经验可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和整体竞争力,可以成为“数字质监”体系规划建设的重要借鉴。

(一) 国内经验

1、广州相关政府部门情况

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建设的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市政”,通过整合城市基础市政设施信息资源,力求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动态监控和高效维护。目前,已完成市区全部自来水供水、管道燃气系统、城市污水截污管线,市区主干市政道路、桥梁,以及包含所有古树名木的城市园林绿化信息数据的处理录入工作,掌握了大量市政管线“家底”,建成五大子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图文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业务审批管理系统、市政公共事业电子报批管理系统、市政公共事业呼叫、巡查、指挥调度综合平台和各专业行业管理子系统。

广州市城建部门的城市拆迁资源系统整合和规范业务流程,提高了拆迁业务工作效率,荣获2004年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

广州市国土房管部门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应用支撑系统整合资源,初步实现了土地、地籍、房屋、交易、物业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

广州市交委以智能交通公用信息平台为核心,建成了羊城通系统、96900交通客服中心、停车诱导示范工程、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公交车GPS调度、出租车GPS电召系统,基本形成了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体系。

广州市人事局利用信息网络改革审批模式,在全国率先开通使用高校毕业生接收网上报批系统,实现了就业申请、接收申报、审核批准等全过程的网络化处理,审批时限缩短到几分钟。

广州市公安部门已经实现港澳通行证等证件的电话办理、电话查询、短消息查询等公众服务,提高了便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广东省检验检疫局2211工程

为加强出口检验检疫工作,提高检验检疫效率,达到“减负、增效、严密监管” 的目的,实现政府监管部门与出口企业共赢的局面,在国家检验检疫总局的统一部署下,2003年5月广东省检验检疫局投入巨资启动了以电子检疫为目标的“2211”工程。

该项目工程计划将检验检疫工作变“事后检验”为“事前把关”,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相关企业出口产品处理全过程的数据监控和视频监控,并将视频信息与数据信息进行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为合格产品评定提供有力的支持。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通过“2211”系统实行数据监控和视频监控,并对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通知和要求企业做出及时的整改和纠偏。

3、其他省市信息化建设情况

1)北京市金质工程(一期)

2005年,北京市开始建设金质工程(一期)项目,总投资1021万元。项目将按照国家“金质工程”(一期)总体要求,完成“一网一库三系统”等配套工程建设,依托北京市政务专网,建设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纵向网。建设、改造、完善和整合行政许可办理、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等6个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单点登陆和集中权限管理,实现质监系统内信息交换与共享。

2)山东省金质工程

山东省“金质工程”2003年9月正式开始建设,2004年3月,建立了覆盖省、市两级的计算机网络;2005年11月,以省局信息中心为网络中心,覆盖全省17个地市、143个县(区)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所属机构的三级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满足了政务专网和互联网接入要求,实现了政府机构信息网络、社会公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

山东金质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在全省范围内,在质监系统建成以“一网、两台、三库、四系统”。“一网”即全省统一的质量技术监督计算机硬件网络;“二台”即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内部业务信息交换平台(包括内部门户网站)和外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外部门户网站,12365质监热线);“三库”即以“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技术法规、标准信息库”三个应用信息库为重点的公共资源建设;“四系统”即以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内部事务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为主干的政务处理系统。

(二) 国外经验:英国的电子政府

英国于1994年开始实施“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计划,并在1996年11月公布了“直通政府”[Government. Direct] 计划,其中提出了新形式的社会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在 [Green Paper]中以电子化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提供政府服务,此举缩短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提供了更多的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方式,通过规划还将该技术推广到整体政府架构,有着明显的政务服务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提供更好更有效率的服务;改善行政效率与政务公开;替纳税人看紧钱包。强调电子化政府能够通过电子方式实现政府服务。

(三)国内外经验对数字质监规划的启迪

(1)组织架构健全,定位及职责明确是“数字质监”建设的组织保障和基础。

(2)数字质监必须强调信息化工作的全过程和整体性,必须从人财物和业务管理各方面实现数字化管理。

(3)信息化程度来源于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信息化工作可以促进业务工作,但不能替代业务工作,信息化水平与管理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程度和认识高度息息相关。

(4)各级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是“数字质监”能够顺利运行的关键。

(5)以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督管理可以实现从静态监管到动静结合监管;

(6)以信息化手段加快政务业务流程的处理与流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可以加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管理的效果,更好的为企业、公众服务;

(7)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逐步促进政府业务人员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业务人员的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8)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质量技监业务处理的质量,可以降低业务风险,维护质量技监部门的权威性。

四、 关于“数字质监”规划的思考

(一)关于“数字质监”概念与意义的思考

“数字质监”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政府上网,也不是完全信息资源的管理,而是将整个质监业务数字化,不仅能通过传统方式对企业和市民提供质监服务,而且还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提供更为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数字质监”也是广州市电子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政府部门的应用,大致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一是办公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注重于将人们从繁重的重复公文处理中解放出来,二是信息管理的阶段,主要侧重于各类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提供快捷的数据分析和业务处理功能。三是网络化的阶段,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处的阶段,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功能,为职能部门内部管理与对外服务搭通了桥梁,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不仅提高了内部管理效能,而且能很好的为企业和市民提供质监政务服务。

因此,“数字质监”是指质量技术监督职能部门利用现代软件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服务方式(一站式政府服务大厅、网站、短信和视频等方式),对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比传统方式更有效率,让被服务人更方便的方式,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它服务。“数字质监”的意义在于,通过建构虚拟政府部门,可以实现全天候、不论地点的办公和对外服务,同时,作为电子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数字质监”也对整个电子政府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二)“数字质监”的特点

(1)业务为驱动,技术为手段。只有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质监业务管理的目标。没有需求,就会导致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2)依法行政是基础。“数字质监”的建立,其依据基础还是各项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包括质监信息的公开和各种行政职能的行使,都是建立在各种文件规定的基础上的。在实际操作中,决不能脱离法律、法规的框架开展各类服务工作,那样的工作是得不到保障的。

(3)以管理促服务。“数字质监”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跨越内部各部门、企业与市民之间的业务渠道,通过内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来提高管理效能,从而能够使企业和市民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服务,同时,也能很方便的收到来自企业和个人的各种信息反馈,能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

(4)服务标准化。“数字质监”的目标不仅是简化服务程序,更重要的是规范各类服务流程和信息公开。这样才能使总体服务水平得到保证。各种行政流程能够统一、电子化和标准化,意味着政务服务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高效,能够给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办事环境。

(三)“数字质监”的目标

“数字质监”将通过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分析,依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拓展信息化应用范围,做到反应及时、准备充分、决策科学、措施有力,提升整个质监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质监工作在人、财、物管理和业务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和可视化。

(四)“数字质监”的任务

1、行政监管数字化

建立企业数据互联体系、实现异常预警机制、建立企业监管评价和执法机制,实现我市企业和产品全过程监管链条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

2、公共服务电子化

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3、基础运营规范化

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实现基础数据统一管理、系统管理实时监控、建立内部信息化培训体系。

4、内部管理信息化

对人、财、物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对人事、财务、物品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五)“数字质监”的实现方式

“数字质监”的建立和实现,并非是简单的业务电子化,而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务公开,依法行政

“数字质监”的实现,政务公开,依法行政是基础。在社会中,政府、企业和市民都有获取质量信息的需求,而质监部门是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发布的机构,同时,相关信息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目前来说,一个有着明确易懂的信息体系,也就是政务公开是我们目前仍然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各种信息在处理的过程中,是否合法使用,公众是否合理的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有赖于我们能在政务活动中依法依规。

2、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信息的共享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一个是质监体系内部信息的共享,一个是与外部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如工商、税务、银行和车管等部门。内部信息的共享能够大大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使得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更强更有力。外部信息的共享有助于各职能部门间的业务联动。通过各部门的配合协作,为整体电子政府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3、信息技术,网络建设

在技术层面上,“数字质监”的基本构成需要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基础网络设施,没有基础网络设施,内部信息都无法可靠的互联互通,更不用说业务电子化了。通过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控制各种信息,业务流的走向,同时,也可以将涉及经济、政治、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包含在内。这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建设一个可靠的基础质监网络系统,一个高效安全的内部服务管理系统和一站式的电子服务系统。

4、业务电子化和服务标准化

没有业务电子化就没有“数字质监”,传统业务的流程必须能够被计算机程序实现或替代。电子公文、电子邮件、在线沟通、网上采购、网上服务等,都可以将日常传统业务大部分工作或全部工作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处理,效率也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同时,业务电子化也将带来服务标准化,从两者的关系来说,彼此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服务标准化反过来也会很好的帮助业务电子化的实施。

5、服务方式的转变与组织再造

“数字质监”的特点在于它的服务特性,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将服务对象放在第一位,通过电子服务,打破时间、地域和传统服务方式,结合物流快递方式,为企业和市民提供足不出户,能了解和办理各种相关质监业务的渠道。这也决定了质监系统内部也要有相应的机构以适合这种服务方式。这需要我们调整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同时精简人力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建立网络型组织。通过改变政府运作的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政府,通过社会的共同参与,实现质量监管治理观念的变革,构造面向被服务对象导向的智能部门。

6、法律和制度保障

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是“数字质监”建设的依据,这可以保障职能部门有效的履行职能,也可以保障服务对象的各种合法权益,比如,信息保护、信息获取、商业秘密和隐私保护等。政府信息作为一种核心数据,决定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务能够可靠开展的前提条件。各种安全措施和认证核准方法都是信息安全所要考虑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系统运维制度、采用安全认证措施、提高政府机关保密意识、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等方式,体现法律和制度在信息安全中的作用。同时,大环境下各种制度的指引,也一定程度指明了“数字质监”发展的方向。

(六)“数字质监”建设的主要措施

1、实现“数字质监”,必须搭建架构,明确职责。

其一,必须搭建架构,以健全有力的组织架构承托“数字质监”的建设。“数字质监”是一项庞大复杂的信息化工程,需要稳定的架构、人力和制度组织实施。架构的搭建主要包括:一是组建“数字质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处室领导组成,小组主要承担“数字质监”宏观决策、督促实施工作。二是成立独立编制的信息中心或信息处,大力引进技术力量,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行驶行政管理职能。三是组建专职系统管理员队伍,在每个区局、技术机构配置1名既懂信息化又懂业务的人员,做好“数字质监”建设具体实施配合、推广工作。

其二、必须落实责任,以明确有序的职责保障“数字质监”的实施。为保证“数字质监”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领导,理顺管理机制。其中,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建设需求制订、应用反馈和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信息中心主要依照“数字质监”领导小组决定,履行信息化管理职能,具体负责信息化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工作。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协同建设”的管理机制。

其三,必须统筹兼顾,以强健有力的工作机制推进“数字质监”建设。为了保证“数字质监”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贯彻落实,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信息中心应统筹对“数字质监”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运作,为“数字质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

2、实现“数字质监”,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培训,促进业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其一、必须提高信息化工作认识。要加强一把手思想建设,通过会议、培训和相关制度建设,努力破除旧有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引导一把手们重视信息化工作、支持信息工作。在加强一把手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做好全员动员和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人人重视信息化、人人参与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其二、必须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提高信息化工作能力。开展全员、全方位的信息化培训,结合“数字质监”建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全系统人员的信息化工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既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人才队伍。

其二、必须加强业务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运行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后,必须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在全局范围开展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工作,简化工作程序,信息化促进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同时,加强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实现标准先行,以先行的科学的标准规范引导信息化建设,实现各应用系统间的兼容与统一。

3、实现“数字质监”,必须加强建设资金筹措和管理规范力度。

广开“财路”,加快建设。建设“数字质监”,需要超过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庞大的资金额度要求我们必须广开资金渠道,加强资金筹措力度,保证“数字质监”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系统开发及其正常运行维护所需经费。主要渠道包括:一是争取财政支持,全力加快“数字质监”规划编制工作,早日将规划列入我市财政投信息化项目轨道,并依照规划落实年度资金,推进项目建设。二是加强资金筹措力度,通过全局统筹、技术机构投入解决财政资金不足问题。

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建立健全“数字质监”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引导和规范建设资金使用,通过“统一调配,合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缓解资金投入不足带来的发展问题,重点确保基础性、全局性信息资源整合项目和规划项目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实现“数字质监”,必须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管理环境,保证数字质监顺利推进。

其一、必须加强“数字质监”建设相关政策规范建设。制定并完善质监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利用和共享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创造有利于“数字质监”发展的政策环境。开展“数字质监”体系和发展趋势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建立较为完整的行业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其二、必须加强“数字质监”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数字质监”建设的需求调研制度,确保准确提出系统建设需求,加强系统建设的科学性;实施内部审计制度和外部监理制度,严格项目审批,充分进行可行性分析,加强项目管理和进度控制,并不断充实修正项目方案,及时调整项目计划。

脚注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委员会